如何判定殘肢穿入接受腔的位置是否正確? ①站立位,當身體重量轉移到假肢側時,結節處能感到有良好的承重;恥骨下、內收肌部位無硌痛;殘肢的末端皮膚感覺已接觸到接受腔的底部但無疼痛;步行中假腳的外旋角度與健足的相近。 ②如果穿戴后結節沒有承重,殘肢末端皮膚也不能接觸腔底;而殘肢大腿根內襠部位(接受腔內上緣處)壅出個大的皮膚皺褶,這些情況的出現可能說明殘肢的軟組織沒能都被拉進接受腔,沒有完全穿進去需要脫下假肢,重穿。 ③如果穿上假肢,站立、步行中發現殘肢內襠部位不舒服,步行中假腳尖向外旋或向內旋過大,說明假肢穿戴不正,穿歪了,需脫下重穿,重穿時應注意使接受腔的內壁的方向與截肢者步行方向一致。
智能腳是一款智能適應性調節假腳,模擬正常步行步態,適用于低到中沖擊力級別的小腿截肢患者。智能電動踝關節運動增加了假腳的離地空間距離,降低了絆倒和摔倒的風險。安裝假肢的朋友需要咨詢技術人員的指導,一般情況下技術人員會針對殘肢者的情況準備幾種想對應的方案,來跟家屬溝通進行選擇。確定后再進一步技術落實方案。尤其是在接受腔的制作和關節及連接建的質量上都會特別注意,還包括假肢和身體的對線調整等都是高技術操作。
目前,下肢假肢雖然已開發有諸如儲能、減震緩沖、氣(液)壓助伸控制、屈膝、回旋等多種功能以及仿生智能假肢和動力腿,甚至可與健全人在賽場一比高下,但還沒有開發出成熟的、可隨意控制技術。假肢選擇應尊重日常生活,在安全性和靈活性之間進行取舍。對于小腿截肢,如年齡較大、體質較差、殘肢較短或生活在山區的患者,宜選擇動踝或運動等級較低的小腿假肢。